在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,教育需要不时修正行进中的微方向,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、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、以心怀他人为旨归的教育。 26日上午,成都双流中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,今年刚刚毕业的18岁女生曾雪,捐出33000元,资助10名同届的毕业生上大学,每人受助金额3000元、4000元不等。这些钱,是曾雪做生意赚来的,因为喜欢经商,她放弃了上大学。她说,自己不上大学,多少有点遗憾,就回馈下母校,让家境贫困的同学上大学。 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相关新闻让人焦灼的今天,18岁女生曾雪无疑是平复我们焦灼心情的一种力量。她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与未来,并说服家长,走上社会,在实践中收获人生之美。尽管未来还很漫长,但她值得我们祝福。 她的这种选择,或许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多元的教育观正在形成,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正被倒逼着改革和转向。眼下我们的教育更多表现为一种竞技教育,从小学到大学,我们一直在运转着一种淘汰模式,去寻找那些我们理想的精英人才,并期望他们改变社会。当然,这自然可以是教育的一种形态,并且在国家教育发展的初期获得可观的效果。 但教育的现实是,我们受教育的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已经获得巨大的膨胀,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,这种单一的导向显然成为众多学生的负担,成为社会发展的反向力量。这种反向作用尤为重要的表现就是,受教育多年,哪怕是幸运读完大学,很多人仍然需要很多年才明白自己奋斗和学习的目的在哪里。在这之前的无序的“奋斗”中,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。 曾雪的自我选择,当然有着很多不确定性,通常我们会为这种风险而焦灼。但在这种不确定性中,她不是着急为自己积累财富,而是选择为他人的未来捐赠自己的钱。三万多块钱并不多,但其价值在于,在同届同学乃至更多人那里,这将是善的“蝴蝶效应”,其中所蕴含的改变社会的力量远远高于一个“利己”的大学生。 事实也是如此,以竞技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是严重缺“钙”的教育,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关注。人们常说,在某种程度上,大学教育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这句话看上去激愤,但具有穿透力。媒体报道,在济南大学的几间学生自习室,考研学子将座位占了个严严实实,贴着“重占拼命”的字眼。铁链、胶带、板砖等都是学生占位的工具。我们在为这些学子的刻苦精神感到振奋的同时,也对他们精神的矮化感到痛心。这种占位以有点夸张的形式表现了学子对自己利益的捍卫。而且,显然,这种利益并非取之有道,而是以利己为中心的对公共资源的强势占有,虽然说不上违法,但显然带有一点无赖性质。 我们当然理解他们的努力,欣赏他们的刻苦,但绝不认同他们的价值观。他们显然也处于有限社会资源的挤压中,自习位的稀少就是他们面对的现实,更是未来状态象征。为了获得有限的资源,获得未来更好的位置,他们采取了违背公共伦理的行为。这显然有悖于他们所受的教育。在向上与向下的公共道德的选择中,他们选择向下,我们只能表示遗憾,况且也不过是个体的选择,更为严重的可能是我们并没给他们向上选择的教育。 有个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语立在北京北五环的道边,“家里的十一学校,未来的世界新贵”,这当然不是学校的意思,但开发商显然是在有意直白地诱惑他们的潜在客户。这样的话也只能当做玩笑看看,但让人觉得可笑之余也道出了一点真相:有时候,教育不过是受教育者在未来社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层级的工具而已,在社会阶层的流动中,为你向“新贵”转换增加力量。让人悲哀的是,这种层级是以权力和经济来衡量的。所谓新贵,并非精神的高贵,而可能是富贵,是土豪而已。 这样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,是背离原定方向的教育。“教育要面向现代化,面向世界,面向未来”,在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,教育需要不时修正行进中的微方向,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、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、以心怀他人为旨归的教育。 (此文由学酷教育整理发布) |